当前位置:首页 -少年百科 - 电子书 - 正文*

雅舍主人梁实秋

梁实秋(1903.1.6—1987.11.3)原名梁治华,字实秋。出生于北京一个秀才家庭,祖籍浙江杭县(今余杭)。父亲是前清秀才,曾入同文馆攻习英文,以后在京师警察厅任职。母亲是杭州人,颇有学识,治家很严。1915年梁以河北省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清华学校就读,经中等科又升入高等科。1920年前后,受“五四”新文学影响,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,与闻一多、朱湘等同学组织了“清华文学社”,担任《清华周刊》的文艺编辑。这一时期,发表了不少新诗和诗评。1923年自清华学校毕业即赴美留学,先后就读于科罗拉多大学、哈佛大学研究所及哥伦比亚大学,主修英语和英美文学。期间与闻一多、罗隆基、潘光旦、何浩若、吴文藻等结社“大江会”。主张“偏重反对列强侵略与鼓励民气”、谋求中华“政治的自由发展”、“经济的自由抉择”和“文化的自由演进”,曾有译著《诗人和国家主义》、《文学里的爱国精神》等,其间深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,从此他从青春的浪漫转到了传统的古典,成了一位古典主义批评家。1926年回国,任南京东南大学、上海暨南大学、复旦大学等学校教授。1927年新月书店成立,梁实秋任总编辑,相继出版了《浪漫的与古典的》、《文学的纪律》、《白璧德与人文主义》等,为著名文学社团“新月社”主要成员,与徐志摩等创办《新月》杂志。其间因发表《文学与革命》《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?》《论鲁迅先生的硬译》等文章引起文学史上有名的关于“文学的阶级性”的论争。1930年应杨振声邀请任青岛大学教授、图书馆馆长,1932年主编天津《益世报》副刊《文学周刊》,1934年返京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。1935年,在北平创办了《自由评论》杂志,评议时政,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。1938年入蜀,抗战期间蛰居重庆北碚,主编《中央日报》副刊《平明》,开始创作“雅舍小品”,审美的看待人生、以乐写苦,独具风格。1949年去台湾,1950年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,续写这类豁达洒脱、心境平和、闲情逸致、旁征博引、中西逢源的“雅舍”散文。1966年退休,专心翻译《莎士比亚全集》。

梁实秋以散文名世,其实他有着多方面的才华,在新诗、批评、翻译等方面卓有建树。1922年有新诗《春天底图画》《落英》和 1923年的长诗《尾生之死》清雅不俗。留美期间著有小说《公理》。他的主要著作有《冬夜草儿评论》(合著)、《浪漫的和古典的》、《骂人的艺术》、《文学的纪律》、《白璧德与人文主义》(编撰)、《偏见集》、《文艺批评论》、《雅舍小品》、《谈徐志摩》、《清华八年》、《秋室杂文》、《谈闻一多》、《秋室杂忆》、《槐园梦忆》、《看云集》、《梁实秋札记》《雅舍谈吃》、《英国文学史》以及《莎士比亚全集》(中译本)等。

梁实秋奇迹般的以散文饮誉文坛,始于他1940年应刘英士之邀以“子佳”为笔名在《星期评论》上陆续发表以“雅舍小品”为总目的小品文。后来在友人龚业雅等的怂恿下,梁实秋将他1939年至1947年间的散文三十四篇编为一辑,仍以《雅舍小品》为书名印行。不料此书一出,风行不衰,共发行了五十余版,创中国现代散文发行的最高纪录。196O年,被译为英文,影响遍及北美和东南亚。此后,他又出版了《雅舍小品》的“续集”、“三集”、“四集”和“合集”,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。冰心在《读〈雅舍小品选〉》中写到:“实秋不但能说会道,写起或译起文章来,也是下笔千言,尤其是小品文字,更是信手拈来,谐而不俗。”朱光潜在致梁实秋的一封信中也说:“大作《雅舍小品》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。”这就是说,在中国,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工作可以由他人承担,而撰写《雅舍小品》的工作则非梁实秋莫属,梁的散文是不可替代的艺术创造。

梁实秋的散文久负盛名,当然取决于它本身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。真正的散文语言,简洁流畅,不容有一句多余的话,因为文字的赘疣,会立即反映出艺术概括力的衰薄。古今中外的散文大家,无不以语言的操控为要旨,行之其所当行,止之其所当止,疏密急缓,最见笔力。梁实秋深解此中三昧。他说:“散文的美妙多端,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‘简单’二字而已。”(《论散文》)。梁实秋的散文创作以白话文为根底,追求“绚烂之极趋于平淡”的境界。为此,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,删芟枝蔓;在语言上,摅词≡澹期于至当。他的散文落笔清楚而有姿态,简单而有力量,美在简洁,美在适当。

第 1 2 下一页
  • 下一篇 雅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