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少年百科 - 电子书 - 正文*

明清(鸦片战争以前)故事-郑和下西洋

明成祖永乐三年(1405年)六月十五日,苏州刘家港码头,天高气爽,风和日丽,朝霞和波光交相辉映。码头上下,人头攒动,旌旗飘扬,笙鼓齐鸣,在震山撼海的欢呼声中,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离开码头,迎着汹涌的波涛,向南扬帆而去。那海船上高耸的樯帆,远远望去好似朵朵白云。统领这支船队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郑和,他受大明永乐皇帝即明成祖朱棣之托,率这支船队出使西洋,负有朝廷的特殊使命。

是何特殊使命呢?那还得从朱棣当上皇帝之初说起。朱棣借“靖难”起兵,用武力夺取政权,但有一桩心事却使他寝食不安。朱棣攻占南京之后,宫中起火,建文帝下落不明。当时有人说他焚身而亡。但火灭之后,不见其尸。有人说建文帝并未被火烧死,他趁宫中起火,从地道中逃了出去,隐姓埋名,削发为僧。后来又有人说建文帝乘坐一只小船,渡海到其他岛国去了。朱棣派心腹户科给事中胡郧笊裣晌名,到全国各地去秘密寻访建文帝的踪迹,但一无所获。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没死,而在别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马,用皇帝的名义来讨伐他,那就非常危险了。他把心事说给心腹大臣听,以求计策。袁忠彻回答说:“陛下,依臣之见,可派一支船队出使各国。一来可以打听一下建文帝的下落,二来可以和这些国家做做生意,同时也可扬我大明王朝国威,使那些小国都臣服于陛下。不知陛下以为如何?”明成祖听后微笑着点了点头。

明成祖决定派一支船队出使外国,船队由谁来统率呢?他将手下大臣逐一比较,最后决定派身边的心腹宦官郑和。郑和,本姓马,小名三宝,云南昆阳(今云南晋宁县)回族人。他的祖父和父亲为伊斯兰教徒,都曾去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(今沙特阿拉伯)朝拜过。洪武初年,明军平定云南时,把刚刚十岁的三宝掳到了军中。后来,朱元璋把三宝送给燕王朱棣。从此,三宝成了燕王府里的小宦官。他跟随朱棣走南闯北,见多识广。因跟燕王起兵有功,受赐姓郑。朱棣了解郑和曾多次参战,精通兵法,很有军事才能。率军队出使西洋,郑和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
郑和欣然接受了皇帝的特殊使命,积极筹办,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,他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船队:大船六十二艘。船长四十四丈,宽十八丈。连同中小船只,共有二百多艘,使团人员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人。船上除大量士兵和水手外,还有许多翻译、医生和技术人员。他们携带大量丝绸、瓷器、纸张和金银财宝。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启程,泛海至福建长乐,然后借海上信风之助,由闽江口五虎门扬帆出洋。

茫茫大海,惊涛骇浪,如此庞大的船队在大海上行驶,在当时没有十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航海经验,确非一桩易事。狂风和暗礁经常威胁着船队的安全,加上海盗和外国军队的武装骚扰,常常使船队险象环生。然而郑和指挥若定,一次次勇敢还击、机智避难,化险为夷。

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,便遭到海盗突然袭击。三佛齐旧港(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东南岸)是由南海进入印度洋的水道要冲,一支由陈祖义为头目的海盗团伙把持这个咽喉要道,袭击过往船只,抢劫金银财宝。过往商船,无不提心吊胆。陈祖义得知郑和船队带有大批宝物,垂涎三尺,恶念顿生,蓄谋袭击抢劫。他表面上假装殷勤迎接,派人送物前来慰劳,暗地里却带了大队海盗分乘十几艘小船,准备前去偷袭。郑和得知这个消息不惊不慌,冷静沉着。他想,我手下有二万多兵士,你小小海盗怎奈我何?他命令船队散开,引诱海盗进入船队的包围圈,并告诫将士们准备好刀枪、火药,严阵以待。这天深夜,陈祖义带领的海盗前来偷袭。等他们完全进入郑军包围圈,只听一声炮响,四周大船迅速向中间靠拢,将十几只贼船团团围住。经过一阵厮杀,陈祖义被打得大败,跪在船头上举手求饶。

郑和第二次下西洋,途经今斯里兰卡时,国王亚烈苦奈尔看到郑和携带大批财物,见财眼红,萌生邪念,他让王子将郑和骗至京城强行索取金币,并暗中发兵抢劫船队。郑和得知虚实,计划返回船队,但归路已被国王的军队截断,情势万分危急。郑和当机立断,指挥步卒二千,从间道乘虚攻拔其都城,杀回王宫,一举擒获亚烈苦奈尔国王及其王后、大小头目。然后启航将俘虏带回中国。后来永乐皇帝施行宽大政策,把他们遣送回国。

永乐十三年,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。船队返航路过苏门答腊国(今印尼答腊岛西北)时,又遭遇一次激烈战斗。一天夜晚,船队遭到几万人突然袭击,郑和一面指挥将士奋起还击,一面派人请求苏门答腊军队援助,在苏门答腊军队的配合作战下,郑和打败了这支突然袭击的军队,并且活捉了头目苏干剌。苏干剌本来是个王子,因为争夺王位失败,便跑到一座山上占山为王。此次,他见郑和的船队带着这么多金银财宝,企图发一笔横财,便举兵前来抢劫,不想抢劫不成,反而被擒。这几起兵戎相见事件,都是对方贸然挑起,对郑和来说,完全属于自卫还击。由此可见,郑和不仅是一位不辱使命的外交家,而且还是一位军事家。但是,作为和平使者,他并没有随意炫耀军威,并占领他国一寸土地,把武力强加于人,而是以武力自卫,保证和平使命的顺利完成。

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,郑和七下西洋,前后历时二十八年,先后到达印度洋沿岸三十多个国家,最远一次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。郑和所到之处,深受当地国家的隆重欢迎和友好款待。渤泥(今加里曼丹)、满剌加、麻林、吕宋(今菲律宾)的国王均亲自进行回访,古里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多次派遣使团来华。为了表达对郑和的崇敬,爪哇一地以“三宝垄”命名,还建立“三宝公庙”;泰国也建有“三宝寺”和“三宝塔”,这些都是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的历史见证。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先导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