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少年百科 - 电子书 - 正文*

宋辽金元故事-庆历新政

范仲淹(989—1052年),字希文,吴县(今江苏苏州市)人。他两岁丧父,家境贫寒,母亲只好带着他改嫁到长山一个姓朱的人家。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,读书也很用功。十多岁时,他借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读书。他每天只烧一锅粥,等到粥冷却凝固后,用刀划成四块,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咸菜吃。人们称他这种生活为“断齑划粥”。范仲淹在长山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,他不顾路途遥远,到南京(今河南商丘市南)一个有名的学舍求学。在南京学舍五年,范仲淹学习十分刻苦。他不但获得了丰富的知识,而且还养成了严肃认真和勤劳节俭的作风。后来,范仲淹考中了进士,开始做官。早年的贫困生活使他了解和同情民间的疾苦,他决心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事业。

范仲淹任吏部员外郎掌管开封府时,吕夷简为宰相。吕夷简滥用职权,任用私人。范仲淹就向仁宗皇帝揭发了他的问题。吕夷简反咬一口,说范仲淹交结朋党,挑拨君臣关系。仁宗一气之下,将范仲淹贬到饶州(今江西波阳)去了。范仲淹在饶州呆了一年多,又徙润州(今江苏镇江)、越州(今浙江绍兴)。这时候,西夏李元昊进犯,宋仁宗任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,起用了范仲淹为安抚副使。李元昊攻破了延州,宋边陲诸砦失守,形势严峻。范仲淹上表请求驻守延州,仁宗即命他为户部郎中兼延州知州。范仲淹和韩琦一道在延州戍边三四年。在那段时间里,他们改革兵制,严明军纪,修筑城堡,争取羌人,爱护士兵,安定边民。边关由危急转为安定。当时宋军中传诵着这样的歌谣:“军中有一韩,西贼闻之心胆寒;军中有一范,西贼闻之惊破胆!”

在宋、夏战争中,范仲淹守边有功,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示。庆历三年(1043年),范仲淹被调回京城,任参知政事。在多年内忧外患的折腾下,宋仁宗深感宋朝的贫弱局面日趋严重,于是便向范仲淹询问治国良策。范仲淹对改革弊政、奖励生产、富国强兵早有考虑,他便向仁宗皇帝提出治国的十项建议。这十项建议是:一、明黜陟:改变以前文官三年一升迁的办法,对于官员中确实有作为、立大功的人,才能提拔重用;二、抑侥幸:改变贵族子弟承受恩荫做官的旧法,以减少冗官;三、精贡举:考试学子着重在策论经学,不在诗赋;四、择官长:严格选择提点刑狱以及各州县长官;五、均公田:各级官员要按等级分给职田,防止贪污;六、厚农桑:每到秋天,各地开渠修堤,以利农业生产;七、修武备:招募卫兵五万,保卫朝廷;八、减徭役;九、覃恩信:朝廷有政令,各地必须执行;十、重命令:注重统一。

宋仁宗看了范仲淹上书所陈十事,都很满意。除了招募卫兵法有人反对未采纳外,其余建议仁宗全用诏书的形式颁布天下。此事因在庆历年间,故史称“庆历新政”。

为贯彻新政,范仲淹派了一批按察使到各地去视察,根据按察使送来的报告,他将那些不称职的官员从登记簿上除名。枢密副使韩琦看到范仲淹勾掉了很多官员的名字,非常吃惊,劝告道:“一笔勾掉一个名字很容易,可是,被勾掉的一家人都得哭了。”范仲淹回答说:“一家哭怎能比得上一路哭呀!”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,这就是说,一路比一家关系更大。

范仲淹的改革没有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,新政在推行中触犯了一些封建贵族的利益,一些皇亲国戚、权贵大臣、贪官污吏,纷纷起来攻击新政。那些原来对范仲淹就不满的大臣,经常在宋仁宗面前说他的坏话,说范仲淹等人交结朋党,滥用职权。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了,也就动摇起来了。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,只得自动请求到陕西戍边,宋仁宗也同意了。范仲淹一走,实行了一年多的新政被全部废止。

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,受到了很大打击,但他并不因此而懊悔。庆历六年(1046年),范仲淹的好朋友滕子京重新修成与武昌的黄鹤楼、南昌的滕王阁齐名的岳阳楼,请他写一篇重修岳阳楼的记文,范仲淹一夜就写成了名垂千古的《岳阳楼记》。范仲淹在《岳阳楼记》中借景抒怀,抒发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高尚情怀。岳阳楼也因范仲淹的文章而更负盛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