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少年百科 - 电子书 - 正文*

宋辽金元故事-宋太祖“强干弱支”

周世宗柴荣突然病逝,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,皇权由柴荣的遗霜符太后掌管。孤儿寡母,别说去完成周世宗未竟的事业,就眼前这主少国疑的形势,也着实令人担忧。

公元960年正月初一,京城汴京(今河南开封)寒气逼人,银装素裹。后周的百官朝会,在几多追思和沉重中祝贺周世宗去世后的第一个新年。突然传来急报,说契丹和北汉军联合南下入侵。符太后一时方寸大乱,急命宰相范质、王溥快拿主意。仓猝之间,谁也来不及分析边报真伪,便决定由禁军将领——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禁军,北上迎敌。

赵匡胤,汉族,河北涿州人。出身将官世家,武艺高强,胆识过人。二十多岁就投靠郭威,为建立和巩固后周政权立有汗马功劳,得到郭威和柴荣的器重。他在军中素有威信,颇识大体,将士归心;他城府深密,机警过人。他知道,重兵在握,只要找到一个机会,制造一个“借口”,他就可以当皇帝。当年,他协助郭威夺取后汉政权,不就是“机会”促成的吗。此刻派他率军出征,天赐良机,正中下怀。他马上点齐人马,带着弟弟赵匡义与谋士赵普,于初三清晨离京北上。

这时,京师和北征队伍中流言四起,互相呼应,说是“皇上年幼无知,当立点检为天子”。赵匡胤佯装不知,当队伍行至京城东北四五十里的陈桥驿时,点检见天色已晚,即传令宿营。他自己喝酒后就睡觉去了。

禁军将校们没有睡,他们找到赵普和赵匡义共同谋划,认为机不可失,贵在神速,立点检为天子,可保长久富贵。当即下令,兵士不得到京城抢劫,并连夜派人飞驰京城,告诉守卫皇宫的石守信、王审琦等高级将领,要他们掌握宫门开闭,做好内部策应。

翌日黎明时分,将校们闯入赵匡胤的住所,不由分说地把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点检的身上,一齐跪拜,口呼“万岁”。随后,把点检扶上马,请求火速返回京师。

这就是所谓的“陈桥兵变”。给赵匡胤“黄袍加身”的造反行动,进展十分顺利。回到京师后,连后周的著名宰相范质和王溥也只能硬着头皮,倒身下拜,口称“万岁”。

当天下午,在崇元殿举行隆重的“禅让”大典,宣布周帝退位,降封周帝为郑王。此时的孤儿寡母,也只能是泪眼相向了。赵匡胤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,因而定国号为“宋”,建元建隆,都城仍在汴京(今河南开封)。赵匡胤就是宋太祖。正月初五,举行了开国大典,北宋政权由此建立。

可是,“边报”、“北征”的大事却没有了下文,这无疑是一周密布置的夺权“借口”。难怪清朝人查慎行写诗说:

将帅权倾皆易姓,英雄时至适成名。

千秋疑案陈桥驿,一著黄袍便罢兵。

宋太祖赵匡胤取得皇权以后,他思考最多的,是保持王朝的稳定,不能如前朝那样短促而亡。这首先就得加强中央集权,改变唐朝“内轻外重”的局面,吸取五代时期武人得志、将士骄横的教训。节度使的人心向背能起改朝换代的决定作用再也不能出现了。记得后晋时,节度使安重荣曾说:“天子宁有种焉?兵强马壮者为之尔!”对君主来说,节度使既是支柱,又是心腹大患。

宋太祖就这个问题询问他的主要谋臣赵普,对赵普说:“自唐季以来,数十年间,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,兵革不息,生灵涂炭。朕要息天下之兵,建长久之计,应该怎么办?”认为有半部《论语》就可以治国平天下的赵普回答:“世道多变,原因无它,只是由于节镇太重,君弱臣强而已。现在要使国家长治久安,只要逐步削夺他们的权力,控制他们的钱谷,收取他们的精兵,天下自然就安定了!”宋太祖突然省悟。

建隆二年(961年)七月的一个傍晚,宋太祖举行宴会,召集高级将领共聚一堂。故友勋臣石守信、王审琦、高怀德、张令铎等都来赴宴。当酒酣耳热时,皇帝突然叹了一口长气说:“朕非你们帮助,做不到天子,但是做天子大有难处,不如节度使快活。说实话,朕如今是夜夜焦虑,不得安眠。”石守信等不解地问:“天下已定,陛下何故如此?”他说:“这有什么难懂之处,天下人谁不想抢做皇帝!”石守信等急忙叩头道:“如今天命已定,谁敢怀有二心,抢做皇帝?”他回答说:“朕相信你们决无二心,可是你们的部下觊觎非分之想的大有人在。有朝一日,他们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,那时你们不想干也不行啊!”将领们这才听懂了皇帝的弦外之音,立即请皇帝指出“可生之途”。赵匡胤见局面已被控制,就缓和语气说:“人生在世,如白驹过隙。人们追求富贵,也无非是想多积钱财,享乐终生,又为儿孙谋福罢了。你们何不交出兵权,由朕掌握,然后你们出守大藩,多买田宅和歌姬,每天饮酒作乐。朕又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,彼此没有猜忌,上下相安,岂不更好?”将领们完全明白了皇帝的用意。

第二天,在京都的高级将领们纷纷告病,请求解除军职,交出兵权,赵匡胤一一准奏。另外一批未参加宴会的节度使,赵匡胤补上一次宴会,依照前例,让他们免去职务,回家园去享清福。

这就是“杯酒释兵权”的故事。

从此,北宋的地方长官都改派文官去做,军队由中央枢密院掌握,长官一般也由文官担任。地方财政由中央直接派转运使等官征收调度,地方官无权过问。地方官无兵权、财权,节度使成为有名无实的“空衔”,仅享有崇高的名誉而已。此后,中央禁军力量逐渐加强,并将派驻外地的禁军实行定期换防,将领经常调动,有意造成“兵无常帅,帅无常师”,使各地将领不能专驻一方、常专一师与中央相抗衡。

这样,就彻底地消除了安史之乱后两百年来藩镇割据对中央政府的威胁。这种“强干弱支”即加强中央、削弱地方的措施对巩固宋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