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少年百科 - 电子书 - 正文*

隋唐五代故事-藩镇藐视中央

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。八年混战,户口锐减,田地荒芜,百业多废,人民流离失所。当时的河南地区已是满目疮痍,锋镝余生的人民甚至“以纸为衣”。“白水暮东流,青山犹哭声”;“眼枯即见骨,天地终无情”!诗人杜甫描绘的惨象,主政的唐代宗应该有所耳闻目睹。

但是唐代宗没有采取措施解人民于倒悬,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,他没有立即消除造成安史之乱的祸根;相反,仍和唐玄宗一样地养虎遗患。

就在史朝义的首级送到朝廷的那一年,唐代宗对盘踞在河北的安史旧部最为关注,他也知道他们的归降是名义上的,他们随时都可仿效安禄山叛乱。怎么办呢?他不是集中兵力去解除他们的武装,而是采取了施恩的办法,分河北诸州为卢龙、成德、魏博、相卫四镇,以后将相卫并入魏博,通称“河北三镇”,各以安史旧部为节度使。随着地方割据势力由边镇到内地的发展,在八世纪中期,全国出现藩镇四十多个,形成了“天下尽裂于方镇”的藩镇割据的局面。

所谓藩镇割据,就是地方上拥有军政大权的节度使,雄踞一方,不服从中央命令,财政收入归己所有,不上缴中央。节度使死后,象征权力的节杖由他的子弟或部将继承,并由中央朝廷在形式上追认。他们是世袭的独立王国,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。

节度使数字在后来不断增多,地盘也相对缩小,他们彼此勾心斗角,尔虞我诈,或分或合,此灭彼兴。军阀连年混战,长年不得喘息的人民,更加处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
就割据的势力而言,当时的河北三镇,辖境最大,兵力最强,是叛乱势力的集中之地,对抗中央,最为明显。安史余党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,他招兵买马,扩充实力,数年之间,拥兵十万。他公然抬出安史亡灵,为他们造庙祭祀,称为“二圣”。就是与长安近在咫尺的同华节度使周智光也不听朝命,专横跋扈。当唐代宗加封他为仆射时,他不是感恩戴德,而是嫌官太小:“我对国家有大功,朝廷为什么不封我为平章事(宰相)?区区仆射(副宰相),算得了什么?”他威胁朝廷说:“这里距长安仅一百八十里,我夜眠不敢伸足,恐怕蹬破了长安城。挟天子以令诸侯,别人做不到,而我却能做到。”

节度使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,夫妻俩吵架。郭暧负气地说:“你依仗你老子是皇帝,皇帝有什么了不起,我父亲才不稀罕呢!要做皇帝早就做了!”公主气得柳眉倒竖,跑回娘家去告状。这在平常,保准郭暧要满门抄斩,可是唐代宗却批评他的女儿:“这个你不懂!事实确实如此。他父亲要真做皇帝,天下就不为你家所有了。”郭子仪是个忠臣,他吓得急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朝堂,代宗却安慰郭子仪说:“俗话说,‘不痴不聋,不做家翁’,孩子们争吵几句,关你老头什么事?”你不要以为这是唐代宗开明大度,这是因为唐朝廷不敢得罪节度使,只能姑息迁就。

到了八世纪末,唐德宗才下了决心,要用武力来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,首先对河北三镇用兵。但中央依靠的主要力量仍然是藩镇兵。后来平乱和作乱的共同联合起来反叛朝廷,唐德宗吓得一度逃离长安,削藩失败。二十年后,宪宗在位,终于利用矛盾,削藩取得了一些胜利,先后平定了淮西的吴元济、淄青的李师道等叛藩。

淮西的几任节度使都相继以蔡州为老巢,盘踞淮河上游地区三十多年,成为国中之国,他们公开与朝廷对抗,时常派兵掠夺民财,无恶不作。唐宪宗发兵征讨了三年,费了大量财力,都不能奏效。后来于816年正月,任命李盼唐(今河南唐河县)、随(今湖北随州市)、邓(今河南邓县)三州节度使,从南路讨伐淮西现任节度使吴元济。李诺饺魏螅考虑到官兵因连年失败、害怕打仗的心理,不急于人马备战,而是抚慰官兵,优待俘虏,借以获取人心,并经过周密的部署后,才决定突袭蔡州。

当年的十月十五日,北风骤起,天空乌云密布,大雪纷纷扬扬,已是铺天盖地。李磐蝗淮令大军即刻出发北上。在急行军的途中,人马冻死不少,旗帜被风撕裂。在离蔡州不远时,才明确作战任务:“到蔡州城,捉吴元济!”官兵到此时也不敢违抗命令,只得拼死向前。当蔡州城破时,吴元济还在梦中呢!

这次李哦肆瞬讨堇铣玻平定淮西,歼敌近三万。到穆宗长庆元年(821年),唐朝表面上归于统一。但不到几个月,河北又发生叛乱,朝廷用兵失败后,其他各镇相继又叛,最后是“无地不藩,无藩不叛”,直至唐朝的灭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