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少年百科 - 电子书 - 正文*

秦汉故事-“蔡侯纸”和印刷术

“学富五车”是说学识足有五车书那样丰富。这一成语源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惠施。据说,惠施每逢外出游学,都带上许多书籍,这些书籍要用五辆马车来拉。后来,人们便用“学富五车”这一成语称誉学问渊博的人。

其实,战国时期的书籍是用竹简、木牍制成的。人们将竹、木削制成狭长薄片,在薄片上写字。每枚竹简、木牍一般只写一二行字,每行通常只写十几个字,至多也只能写三四十字。若写宏篇大论,需用数十枚、甚至数百枚竹简或木牍。简牍既占地方,分量又重,阅读、携带都不方便。为了防止散乱,须用皮条、丝带或麻绳将它们逐枚编连起来。因此,那时的五车书若印成现今的纸装书,至多不过数十本而已。简牍当然不如纸张,那么,是谁发明了造纸术呢?

史书记载这一发明创造者是东汉时期的宦官蔡伦。

蔡伦,字敬仲,桂阳(今湖南郴县)人。东汉明帝永平末年(75年),十三岁的蔡伦因家境贫寒被征入汉宫为宦。五年后,初仕小黄门微职。和帝永元元年(89年),升迁中常侍,负责传达皇帝诏令及管理文书,已是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人物之一。

他由于很有才能,在永元九年(97年),被朝廷任命兼任尚方令,掌管直属皇室的手工业作坊,监制皇室御用器物,拥有显赫的权势和雄厚的财力,能全权指挥全国选拔而来的能工巧匠。这使他在工艺技术方面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。

和帝之时,邓太后临朝听政,她对蔡伦尤为赏识。一日,邓太后派人给蔡伦送来一包鲜荔枝。原来,地方上每年都要定期向宫中进献果品,邓太后想到蔡伦平日辛苦勤勉,便将鲜荔枝作为对他的恩赐。来人临走时还嘱咐蔡伦十五日去拜见太后。蔡伦惟恐忘记,随手将日期写在荔枝的包装物上。忽然间,他发现这包装果品之物可以写字!忙问来人:“地方送来果品之人何在?”“已经回去。”蔡伦毫不迟疑,派人日夜兼程去追回进贡之人。这是位白发苍苍的老者,见宫中黄衣使者紧追而至,一时不知是福是祸。他惴惴不安地随黄衣使者进宫,出乎老人意料,蔡伦待他如上宾,同他谈论家常絮语,最后问及那包装果品之物。那老者见朝廷官员如此和蔼,情真意诚,便告诉他那包装果品之物叫“絮纸”。蔡伦听到是纸,喜出望外,求老人教他造纸之术。老人将造纸过程慢慢道出,并言明自己年老,已无力制作,家中女儿谙熟造纸。蔡伦忙派人接来老人的女儿。

但见那姑娘将蚕茧置于水池中浸泡,反复捶打,待白花花的茧子打烂成丝连成片状,再放置篾席上晾干。蔡伦不明其故,不禁询问姑娘:“如此能造出纸来吗?”姑娘笑而不答,每日只是用清水漂淋数遍。如是者数日,蔡伦发现丝色变白。姑娘取下经过拍打成絮的丝絮后,可以看见篾席上还有薄薄的一层敝棉,待干燥揭下来后,蔡伦试着往上写字,发现极易吸墨,便于书写。

蔡伦重赏这父女俩,并留他们在身边帮助造纸。蔡伦从“絮纸”的制作过程中受到启发:人们用麻茎皮织布,能否用来造纸呢?他将麻茎皮沤泡在池塘中。麻浸在池水中,经日晒,池水升温,水中繁殖大量真菌,吃掉麻皮中的果胶,仅剩可供纺织的纤维缕。

当时,今新疆、陕西、甘肃等地分别已有几种“古纸”在使用:罗布淖尔纸、灞桥纸、金关纸、扶风纸。这些纸都是自然成形,只是纸的雏形,远不及抄制的纸好。蔡伦潜心研究,总结整理漂絮及处理雏形纸的经验,试图扩大原材料范围,改革完善造纸工艺。他选用价格低廉、来源充足的破树皮、破旧麻类、破鱼网为原料,先将它们洗净切碎,浸渍沤制,再用力反复舂捣,分离出纤维制成纸浆,漏去水分晾干,揭开压平研光,便制成了纸张。

从工艺上看,蔡伦博采众长,掌握了洗涤、剪切、沤煮、舂捣、抄制成型、定型干燥等几道基本工序。其中抄制成型、定型干燥是扶风纸、金关纸等雏形纸未曾经过的工序。未经干燥定型的纸会起皱,不能书写。蔡伦总结创造了竹帘捞纸和定型干燥技术,使雏形纸发生了质的飞跃。此外,他还发明了挫、揭、抄等生产工艺,大大提高了纸的生产效率和纸张的质量。

汉和帝元兴元年(105年),蔡伦将自己所造的纸呈献和帝,和帝特别赞许他的创造才能,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。后来蔡伦被封为“龙亭侯”(龙亭在今陕西省洋县),世人都称由他监造出来的纸为“蔡侯纸”。

从我国造纸术的起源来看,蔡伦虽不是首创者,但他善于总结前人的生产经验,并加以改进,将造纸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,他的历史贡献是值得充分肯定的。由于“蔡侯纸”的制造成功和推广,我国使用多年的竹简、木牍和缣帛逐渐被纸所取代。到公元三至四世纪,纸基本成了我国惟一的书写材料。

第 1 2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