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少年百科 - 电子书 - 正文*

李冰修筑都江堰

战国末期,秦国最强。后来在兼并战争中连连取胜,终于统一六国。秦国强大的原因很多,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十分重视农业,积极兴修水利,为秦国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。举世闻名的宏伟水利工程——都江堰,便是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李二郎带领蜀郡百姓修筑而成。这一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巨大作用,灌溉着数百万亩良田,使成都平原成为我国著名的粮仓。蜀地百姓忘不了李冰父子带领他们的先祖修筑都江堰的动人故事。

在二千二百多年前,蜀郡战乱频繁,天灾不断,致使大片田地荒芜,百姓流离失所。原来,蜀郡的成都、灌县一带是个平原,平原周围尽是崇山峻岭。岷江便发源于蜀郡西北部终年积雪的岷山上。这岷江上游水流湍急,如脱缰野马奔腾直往下冲。到了灌县附近,地势突然平坦,水流缓慢,山上冲下来的泥沙乱石便沉积下来。天长日久,河床越来越高。每到夏季,山上积雪溶化,河水暴涨,河道盛不下,水便漫出两岸,泛滥成灾。当地人民吃够了岷江的苦头,曾经同它进行过英勇的斗争,企图制服洪水。然而,由于岷江水大浪急,始终未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理办法。秦昭襄王即位不久,得知李冰治水有方,便于公元前253年派他来蜀郡担任地方最高行政长官——郡守。

李冰上任之后便着手了解水情民情。他同儿子二郎,还邀请几位有经验的农民,一起到岷江沿岸考察,听取当地民众的意见,勘察地形,研究治理岷江的办法。

他们一行来到灌县城外,只见一座山矗立在岷江东岸,正好挡住岷江的去路。当地百姓告诉他们,此山叫玉垒山。由于江水被山挡住,流不到东边去,所以发水时,往往是西边涝,东边旱。老农向李冰建议道:“若将玉垒山开一缺口,将洪水引一股流到东边,西边的洪水小了,东边又能引水浇地,便能一举两得。”李冰领众人仔细察看地形,认为这一建议很好,决定凿开玉垒山,分洪减灾,引水灌田。动工以后,大批农民和工匠,有的凿石,有的抬石,干得热火朝天。可是,尽管当时已使用铁器,但石头坚硬如铁,一天干下来,石头没开多少,工具倒损坏了许多。有人出了个主意:先在石头上凿条沟,然后在沟里和石头缝中填上干草,上面再加满树枝、木柴,点火焚烧。石头受热便裂开,这样再凿便省劲多了。李冰号召众人照此法干活,果然工程进度大大加快。没过多久玉垒山终于被掘开了一道缺口。当地百姓看到哗哗的江水流过缺口,淌到干裂的农田,人人欢呼雀跃。因为玉垒山新开的缺口好似一个瓶口,所以人们称之为“宝瓶口”。这凿开的一座山头,人们将它取名为“离堆”。人们还把原来的岷江河道称为“外江”,新开的支流叫“内江”。

关于宝瓶口的开凿问题,近来有人考证,是在李冰前三十年到一百年,古蜀国一位君主主持开凿的。尽管是这样,李冰父子扩大了宝瓶口,重新疏通了内江,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。宝瓶口工程修建以后,李冰发现,内江的水量还是不大,不能满足灌溉的需要。怎样才能让外江多分些水过来呢?李冰父子又到宝瓶口上游去视察,同当地老乡商议,终于找到了新的办法:在离宝瓶口不远的上游江中心建一个分水堰,将江水分成两股,这样,更多的水便能流到内江。然而,在激流滚滚的江心修建一条分水堤堰,并非一件易事。开始,他们利用水少时机,用当地现成的鹅卵石做材料,在江心砌了一道堤堰。不料,没过几天便被洪水冲垮了。经过反复试验,不断改进,最后筑了一条较为牢固的大堤堰。但是,一次特大的洪水又将它冲得无影无踪。后来,他们又用大石块做材料,结果还是不行。不知做了多少次试验,一次一次都失败了。李冰为此事寝食不安,天天琢磨着有效的办法。

一天,李冰父子又到岷江上游去察看水情,见一群妇女正在江边洗衣裳。她们在水里放了一个个竹篓,衣服便泡在竹篓中。江水尽管很急,竹篓也冲不走。李冰突发奇想,若将鹅卵石放在篓中,沉入水底,不也冲不跑吗?他将想法向众人说了,大伙都说这个方法准灵,也易办到。因为这一带到处生长竹子,鹅卵石遍地都有。说干就干。李冰让二郎带着老乡到山上去砍竹,自己招来众工匠编制竹篓。没过多久,一大批竹篓编出来了。李冰又让众人将鹅卵石装进篓里,先做试验。他首先在浅水中试验,成功了;接着,他又将篓子移到水深浪急处,竹篓被大水冲得摇摇晃晃。看来篓子小了,李冰又让工匠将篓子加到三丈来长、三四尺粗,填入鹅卵石,放到急流里,水再也无法冲走竹篓了。试验终于成功。

第 1 2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