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少年百科 - 电子书 - 正文*

发达的战国经济

战国时期,除了政治军事上的风云变幻外,社会经济也有很大发展。

有这样一个故事:秦王嬴政下令追捕刺杀他的燕太子丹和荆轲的同伙,一个个都给逮住杀掉了。唯有高渐离,更名改姓,到了富贵人家当帮工,藏匿了下来。一日,高渐离听到堂屋里传出击筑的乐声,就站在那儿听起来,他听着听着忍不住评论,何处击得好,何处击错了。这话让主人得知,主人不曾想到一个奴仆也懂音乐,便要他上去演奏。高渐离带上他的筑,来到堂屋,边击边唱,众人听得流下眼泪。此事一传十、十传百,连秦王也听说了,派人将他召到宫里。有人认出他来,告诉了秦王,秦王嬴政见他是个击筑能手,舍不得杀他,只是叫人弄瞎了他的双眼。高渐离一心想替荆轲报仇,他暗将铅块置于筑中,当嬴政要他演奏时,他举筑砸了过去,结果未击中。嬴政一怒之下,将他杀了。

高渐离击筑演奏得如此动人,除去他的演技高超外,还因他的筑制作得非常精良。筑是一种样子像筝的古乐器,由竹、木、弦、铜柱等部分组成,制作每个部件都需要较高的工艺水平,要有锐利、灵巧的金属工具和冶炼、切削技术。所以,乐器虽不大,却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。

从古代文献和地下发掘的文物来看,战国时代不仅有发达的农业,手工业和商业也都有很大发展,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。

在信陵君“窃符救赵”时,他的勇士朱亥用四十斤重的铁锤,打死将军晋鄙,可见当时已经用铁制造武器。实际上,战国时代铁器的运用已经比较广泛,不仅是武器,一般的生产工具,特别是家具,已经普遍用铁制造。1955年,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庄村发掘出一处战国遗址,其中生产工具一半以上都是铁制的,像晖贰⒊头、镰刀、铲子、斧头等,在当时都相当先进。从春秋以来,铁器已成为人民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。铁工具的大量需要,促使了铁矿的普遍开掘。但是仅有很多的矿砂还不能解决问题,还需要一个冶炼的过程。冶炼的关键问题,在于鼓风设备。人们可以把炼铁的炉子造得很大,但如果没有效率很高的鼓风设备,炭火的温度不高,炉中的矿砂也不可能充分熔化,就会影响铁的产量和质量。当时的劳动人民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。他们发明了鼓风的“橐”。一只大的鼓风炉,可能要装好多只“橐”。这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。

当时在某些地区还发明了炼钢术。吴、越是最先发明炼钢的地方。越王勾践剑的制作工艺一直传到汉朝还很有名。

铁制农具的使用,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原先农具多为石制、骨制或木制,工效不高,采用铁制后,耕作效率提高了;同时,有可能开垦更多的荒地。此外,有了铁制农具,才有可能兴修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。当时,除后面讲到的都江堰、引漳灌邺等工程外,秦国在关中地区还开凿了有名的郑国渠,长三百余里,能灌溉农田四万顷,使当时的关中地区成为富饶的粮仓。魏国、齐国等地都兴建了不少水利工程。

在农业技术方面,战国也比春秋时代显著进步。这时候牛耕已经逐步推广,并且懂得改良土壤的重要,普遍使用了粪肥,知道要掌握农时季节,灌溉方法也有改进,因而农业产量有了较大提高。

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迅速发展。当时主要的手工业有冶金、木工、漆工、陶工、皮革工、煮盐、纺织等,尤其是冶铁手工业和青铜手工业更有飞跃的进步。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(现已改为随州市)擂鼓墩发掘出战国早期的一座墓葬,发现一大批钟、磬、鼓、瑟、笙、笛等乐器。其中特别精彩的是成组的铜编钟,大大小小的铜钟有六十五个,共重五千多斤,分三层悬挂在木梁上,支撑每根木梁的柱子是两个佩剑的铜人。结构非常牢固,场面十分壮观。编钟上都刻有铭文,总共二千八百多字,详细标明钟的编排顺序及其演奏的音律。按照它的规定,现在敲打出来的中外乐曲,发音还很准确。几十个钟,每个都能发出不同的音调来,若非高超的浇铸和加工技术是办不到的。

在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中山国遗物中,有一个“十五连灯”,共分八层,有十五个灯盏,由大小八节接插安装起来,每节的榫口大小、角度都不同,接插不会出错,不用时可以拆下来,便于携带。全灯形状如一棵茂盛的大树,错落有致。树枝上群猴游戏,鸟雀啼鸣;树下面的灯座上,有两个光着上身的家奴,抬头朝上,一手托着食物,一手抛食引猴;树上两个小猴子一手拉着树枝,全身悬空望着抛食家奴,伸臂接食。这盏灯不仅外形美观,而且构思奇巧,充分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聪明智慧,说明当时手工业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。

第 1 2 下一页
  • 上一篇 百家争鸣
  • 下一篇 神医扁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