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少年百科 - 电子书 - 正文*

甲骨文的奥秘

商朝统治者很讲迷信。奴隶主贵族相信人的命运由上帝主宰,他们死后,灵魂到上帝那儿一样地继续享福。因此,他们每次行动之前,都要史官向神鬼占卜,以预测吉凶。史官在龟甲或兽骨上钻一些小洞,然后放在火上炙烤,炙烤后的甲骨上出现了裂纹,根据这些裂纹的深浅、长短、大小和走向再作出吉或凶的结论。史官把得出的结论用文字刻在相应的甲骨上,就形成了甲骨文字。

这样用过的甲骨很多,有的保存下来,有的随意丢弃。纣王亡国后,商都成为废墟,这些甲骨就深埋地下,不见天日。

三千年以后,到了清朝光绪年间,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五里的小屯村(这里就是历时二百七十多年的商都所在地),有一个剃头匠叫李成,他身染疖疮,疼痛难忍,没钱医治。一天,他试着将人家掘地之后扔在河边的甲骨拣来碾成粉末敷在脓疮上,脓水被吸干,不久病就好了。他又试着发现这些甲骨还具有止血的功效。不久,一传十,十传百。中药铺也开始大量收购,药师把甲骨锉碎后卖给病人治病,说这些“龙骨”粉可医治跌打损伤等症。

到了公元1899年,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患了疟疾,取中药来煎,偶然在一味滋阴补肾的“龙骨”上发现了刀痕。他发现这种刀痕是一种似字非字的刻划符号,这符号与他研究的铜器铭文有些相似。经反复研究,他认定它为殷商时代的一种文字。以后开始了陆续发掘,迄今已出土甲骨十五万余片,刻有近二百万字,共有不同的单字四千五百多个,已能认识的有二千字左右。甲骨文具体记录了商朝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,在商朝史料不丰富的情况下,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商朝历史最重要的资料。

甲骨文清楚地告诉我们,在商代,农业生产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。商代人把耕种的土地都划成方块,分成四块(作

字)、六块(作

字)或九块(作字),这说明后来周朝人普遍盛行的井田,在商代已经出现。由于在规划的土地上耕作,这时我们的先民已懂得精耕细作、开沟排水、育苗保墒。

那么,他们用什么工具来耕作土地呢?由于地下遗物的大量发现,我们知道当时的劳动人民已经懂得把铜、锡、铅熔冶在一起,铸造精美的青铜器。你一定听说过,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司母戊鼎(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),鼎为长方形,四足,高133厘米,重达875千克,为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。商代铸造的青铜器无论从工艺的复杂、式样和花纹的美丽来看,还是从铸件种类的多样来看,在当时世界上水平最高。但青铜器毕竟是贵重的东西,所铸造的青铜日用器皿和兵器等,都归奴隶主贵族享用。劳动人民不可能用青铜来铸造大量农具,当时比较普遍的生产工具仍是石器、木器和骨器,如石斧、石铲、石犁、石镰、骨铲、骨镰、蚌镰等。耒耜是当时的基本农具,而铜铲、铜镬、铜斓氖褂每隙ú欢唷

你看,甲骨文()字表示耕种者手持耒柄、脚踏耒的横木,使耒尖深深插进土里,然后把土翻过来的样子。由于木耒比较简陋,一个人发土的力量不足,怎么办?他们就两三个人一起耕作,甲骨文(丽)字表示两个人合作耕作,(协)字,表示许多人在田里协力耕作。

在甲骨文中,我们还可以看到繁忙的农事:

“艺”字,古文字释为栽种植物,甲骨文写作

,它表示一个劳动者跪在地上把禾苗插到田里去。

字像两只手捧

种植的样子。这些都描绘了耕种的动作。耕种以后草本如苗、禾,木本如果、粟,都非要经常去看看不可。所以(省)

字从木在下,看它出土的情况如何;(相)字从目在木上,看它结实的情况怎样。禾苗可以收获了,便出现(穗)

字;果子可以摘取了,便出现(采)字。

我们的祖先最早发明了养蚕取丝技术,这一技术在商代得到广泛推广而且更为进步,劳动人民已经懂得在纺织工艺中采用高级的提花技术,织成菱形花纹,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纺织技术。商朝人十分重视养蚕和栽种桑树。你看,甲骨文的蚕桑两字:——直接描绘了蚕和桑树的形状。我国妇女为了解决衣的问题,辛勤地忙于蚕桑,便出现了一系列

整理蚕丝的字。你看,字像两只手在不同的方位用收丝的工具在理丝的样子;理丝必须理出头绪,所以(寻)字像捧理乱丝的形状。有时难寻头绪,就必须在日光下照视,所以(显)字是日中视丝。蚕丝整理好了,结为一ⅲ理丝的工作才算完毕。所以“终”字作

,像是一⒁积⒌某善犯咝的形状。

商朝人喜欢打猎,贵族们把它作为娱乐,劳动人民则把它作为生产的辅助手段。甲骨文的彘字作

第 1 2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