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少年百科 - 电子书 - 正文*

上编中国神话传说-腊八粥(汉族)

每逢农历腊月初八这天,我国广大农村人民都要吃一种用米、麦、大豆、豆腐、肉、蔬菜等混合熬成的“腊八粥”。这是为什么呢?

相传在北宋时期,八百里伏牛山上住着一户人家,有老两口和一个儿子过日子。男老头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,勤劳朴实。虽然已经年过花甲,他仍然每天早晨听到鸡叫就起床,吃过早饭,他就下到田地里,精心耕作。他料理的田园土地年年五谷丰登,粮仓里的粮食总是堆得满满的,而且他还成担成担的挑到市镇上卖钱。他种的瓜果蔬菜四季不断,除供应家里吃喝之外,他还换回了不少银两。因此,他家道渐渐殷实起来,真是“吃甘蔗上山,一步比一步高,一节比一节甜”。

村里人羡慕不已,好奇地问他:“你家是不是种了一棵摇钱树,怎么日子过得这么滋润?”老汉憨(hān)厚地笑笑:“摇钱树嘛,人人都有,那就是自己的两只手。”人们看到老汉天天早起,像司晨的公鸡,就给他取了一个外号,叫“打明鸡”。

而女主妇则是人见人夸的勤俭治家的行家里手。一日三餐饭,她都精打细算,生怕浪费。她穿的也俭省节约,一件衣服补丁加补丁,她缝缝补补照样穿下去。一身粗布衣,干干净净穿了十几年,她都舍不得换套新的。邻居们跟她打趣:“你家在我们周围一圈,已经算得上是肥得流油的了,怎么还舍不得吃穿用?不怕钱堆多了放久了,烂掉了!”老太婆谦逊(xùn)地说:“都是穷人家过日子,彼此彼此嘛!”

一家三口人年年丰衣足食。他们还常常拿出多余的钱和米,周济左邻右舍,根本不图什么回报。哪家有困难,他们都是二话不说,主动雪中送炭,急人之困。于是又有人逗乐:“你们家是不是藏着一个聚宝盆呐,怎么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呀?”老太婆乐呵呵地说:“聚宝盆不叫好,勤俭才是无价宝啊!”人们见老太婆不糟蹋粮食,爱惜一针一线,不轻易花钱,就给她取个外号叫“不漏汤”。

光阴似箭,日月如梭,转眼之间,老俩口的独生子已经长大成人了。虽然长得五大三粗,强壮结实,但是跟他爹娘完全不一样,没有他们的半点基因。这娃从小就是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,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楚,长大后更是吃了睡睡了吃,养得是四肢发达,头脑简单。每天早上,他爹都在田地上忙活半天,回家歇气时,这娃还赖在被窝里正做着梦,太阳都快晒到屁股了。人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“瞌睡虫”。

有天,老汉摸着自己一大把花白胡子,知道岁月不饶人,他将不久于人世了,便苦口婆心地劝爱子瞌睡虫说:“儿啊,爹娘只能养你小,不能养你老哪!要吃饭,得流汗,靠天靠地靠爹娘,都不如自己靠自己争气保险哪!爹娘百年之后,你怎么过日子呢?往后不能再贪吃睡懒觉了,学学种庄稼做点实在事呀!”瞌睡虫哼哼唧唧,一个耳朵进,却是另一个耳朵出,照样睡他的瞌睡。

没多久,老两口张罗着给儿子成了家。娶的这个儿媳妇跟儿子一样,好吃懒做,不拿针线,不进灶房,油瓶倒了她都不扶。她大手大脚,吃剩的饭菜,挥霍浪费,人们给她取了个外号叫“没底锅”。

有天,老太婆对着镜子,梳着满头银发,知道自己已是土中埋了半截的人了,语重心长地对儿媳妇说:“过日子可得精打细算。柴米油盐酱醋茶,样样都要安排好啊!别吃了上顿,不管下顿,过了初一,就不顾十五了!”儿媳妇当面嗯嗯啊啊,却没有把一句话放在心上,还嫌婆婆啰啰嗦嗦的。

没过几年,老两口都染上了重病,躺在床上起不了身。老俩口心知过不了这道关,就把小两口叫到跟前,千叮咛万嘱咐:“你们两个要是好吃懒做的本性再不改的话,恐怕以后的日子难过哟!一定要记住:要想日子常常富,鸡叫三遍离床铺;俭是聚宝盆,勤是摇钱树;男当勤耕耘(yún),女当多织布……”话还没说完,老两口就双双咽了气。

小两口办完老两口的丧事,一看粮仓里粮食堆起了尖,“瞌睡虫”说:“吃不愁,喝不愁,何必种地晒日头!”再看看被满床,衣满箱,白花花的银两刺得眼发涨,“没底锅”说:“冬有棉,夏有毯,何苦月下做针线!”小两口你唱我和,看到这么大的家产,眼睛都笑眯了,嘴巴都笑歪了,谁也不把二老的谆(zhūn)谆教诲(huì)①记在心间,反而觉得没有二老,耳根子还清净些,不必再受他们的唠叨(láodāo)了。

春去秋来,日子像流水一样逝去。老两口留下的那些田园土地,杂草丛生,完全荒芜(wú)②了。家中的柴米油盐,一天少一天;衣服鞋袜,一天烂一天。树叶青了又黄,黄了又青;燕子飞来了又飞去,飞去了又飞来,一年一年过去了。小两口也快变老两口了,然而地里却颗粒无收,家中吃穿殆(dài)尽。春夏过去,秋冬来了,小两口畏缩在屋里,只得忍饥挨饿,长嘘(xū)短叹③。

好心的邻居们念在过世的老两口的情分上,东家给一块馍,西家端一碗汤,接济他们。小两口这时仍然不思悔改,反倒洋洋自得:“这样也能过得去呢。”

“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”,天气越来越冷。到了腊月初八这天,天上下着鹅毛大雪,到处是一片粉妆玉砌的银色世界;北风呼啸着狂扑过来,打得窗户“啪啪”地响个不停。小两口浑身像筛糠,牙齿像打架,冻得抖抖嗦嗦挤在一起取暖。他俩已经几餐没有饭菜下肚了,衣裳也是很单薄。两个人这才痛哭流涕,追悔莫及,回想起老两口的好来。

忽然,他俩发现地缝、墙角有几粒米、麦、豆子、杂粮,门后灶边有几根干菜。这可是宝贝呀!“一米救三慌”,他俩赶紧把这些东西丢进锅里,把最后一把铺床的干草也拿出来填在灶膛里,煮了一锅乱七杂八的米粥。小两口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地一人盛了一碗乱七杂八粥,端起来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,一边叭嗒叭嗒地掉眼泪——他俩都想起了在老两口身边的日子:“早知今日,何必当初哪!”

两人还没吃完,又是一阵狂风肆虐(sìnüè),吼叫着猛刮过来。他们家的房屋年久失修,一下就被刮倒了。邻居们只听得轰隆一阵巨响,就都赶紧冒雪出来察看,这才知道出了事。大家冒着风雪,七手八脚地扒开砖瓦。等到救出小两口时,两人已经死了,每人身边还放着小半碗吃剩的乱七杂八粥。

自此以后,每年到了腊月初八这天,人们也熬这样一锅乱七杂八粥给孩子们吃,边吃边给他们讲“瞌睡虫”和“没底锅”一家的事情。

一传十,十传百,越传越远;父传子,子传孙,世代相传,一直传到现在。由于熬这种粥在腊八这一天,人们就叫它“腊八粥”,这一天也成了农村的一大传统节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