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少年百科 - 电子书 - 正文*

鲁迅演讲简介

童秉国

鲁迅,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有数的最杰出的伟人之一,既是具有博大精深思想的文学家,又是具有卓越文学天才的思想家。正是这种杰出思想能力与文学天才的完美结合,成就了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一份思想、文化的经典——鲁迅及其文学创作。

鲁迅的文学创作,主要是他那为中国现代小说成功奠基的《呐喊》、《彷徨》,和敢于标新立异且独创性十足的《故事新编》等小说集;是他那艺术圆熟精美、又深藏社会与人生哲理且至今依然耐人寻味的散文诗集《野草》,以及那些灵活多样、文化底蕴深厚且足以显示其个性的一篇篇散文;更是他那独创的崭新文体(文学样式)——在中华民族文化(文学)史、思想史上永放光芒的六百多篇杂感。而鲁迅的所有讲演,就是这六百多篇杂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或者说,鲁迅的全部杂感,就是他以讲演形式创作的杂感。因为,综观我们目前所看到的鲁迅讲演,与鲁迅写作的杂感的主要特征,是基本一致的。说二者的主要特征基本一致,那是因为二者毕竟有一点不同:写作的杂感以书面文字完成,而讲演则以口头语言说出。

鲁迅杂感的主要特征,可以以本书编选者关于鲁迅杂感的定义作为参考:所谓鲁迅杂感,是鲁迅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、具有独特文学审美特征的杂论或杂评。这一鲁迅杂感的定义中,显然包含三个层次:

一是定义之中的“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”。这是鲁迅杂感创作的总纲领,也是他对自己杂感创作的题材及其思想内容的基本规范。“社会批评”是他立足于现实,横向展开的对“时弊”的攻击,锋芒直指旧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、思想、伦理、心理、风俗等各个层面;“文明批评”则是综观历史,纵向深入地对从过去承传至今的剥削阶级的精神、制度文明的批判,矛头对准剥削阶级的精神文明(诸如剥削阶级文化系统里的教育、文言、文艺、迷信等;思想系统里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理想、伦理、情操等;审美系统里的审美意识、审美活动等),和剥削阶级的制度文明(诸如剥削阶级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教育、法律制度等等)。鲁迅对历代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以及剥削阶级的精神、制度文明的批判,显示了他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广泛性特征,从而也决定了鲁迅杂感题材及思想内容的丰富或庞杂——鲁迅杂感的“杂”,主要就“杂”在题材、内容的多种多样。杂感之“杂”,也并非杂乱无章,而是杂中有律,这个“律”就是社会、文明批评。鲁迅把他独创的这一文体命名为“杂感”(有时他又称为“杂论”或“杂评”),其奥秘也就在此。抓住“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”这个纲,也就掌握了开启鲁迅杂感思想内容的一把钥匙。鲁迅杂感的社会、文明批评除了广泛性特征外,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深邃的历史感和否定性等特征,前者体现为鲁迅对“时弊”的攻击,往往同对历代剥削阶级精神、制度文明的批判结合在一起,后者则体现为杂感在以批判、否定旧社会为主的同时,又往往生发或升华出一些正面的肯定性的观点和意见,成为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重要因素。

第 1 2 下一页
  • 上一篇 内容提要
  • 下一篇 娜拉走后怎样